生煎包是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tǒng)小吃,簡稱為生煎,由于上海人習(xí)慣稱"包子"為"饅頭",古代漢語只有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稱生煎饅頭。 Published on:2020-11-20 15:42:58 Visited:594
阿三生煎人物銅雕
阿三生煎包小品雕塑
生煎包是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tǒng)小吃,簡稱為生煎,由于上海人習(xí)慣稱"包子"為"饅頭",古代漢語只有饅頭,胡人入華夏之后出現(xiàn)新名詞如"包",因此在上海生煎包稱生煎饅頭。
特點:皮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jì)30年代后,上海飲食業(yè)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yè)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上海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成品面白,軟而松,肉餡鮮嫩,中有鹵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不僅介紹了生煎饅頭的優(yōu)點,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買,其至"罷吃"。
上海人管生煎叫"生煎饅頭",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上海,經(jīng)營這種風(fēng)味小吃的店鋪遍地都是。曾經(jīng)最為出名的是"大壺春生煎",皮香肉嫩。如今出名的有一家取名"小楊生煎",雖然省略了"饅頭"兩個字,可大家都知道這里是"生煎饅頭"名店,每日早上五六點一開門就人滿為患,不早早去排隊肯定是吃不到的。
100多年前,上海的茶館在供應(yīng)茶水之余,兼營生煎饅頭。后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心"作為快餐,代替正餐。順應(yīng)人們的飲食需求,生煎包子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隨著需求越來越旺,生煎饅頭的個頭也越來越大,以至由傳統(tǒng)的"一兩四個"變成"一兩一個"。生煎的皮大,餡也大,還包進了滾燙的鮮湯。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湯不漏;不會吃或心急的人,一口咬下去,很容易被"生煎"里的湯燙著。
隆冬時節(jié),吃上剛出鍋的生煎包,更有利于驅(qū)走寒氣,嚼出香味,吸收營養(yǎng)。包子頂部收口處的黑芝麻,還有開胃健脾、順氣和中、平喘止咳的奇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