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里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wěn)定倫常關系的表現(xiàn)。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Published on:2020-12-30 13:48:06 Visited:1061
百善孝為先人物銅雕(1)
百善孝為先人物銅雕
由于家國同構(gòu)、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于主子,對于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tǒng)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tǒng)一并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fā)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jié)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和維護政治統(tǒng)治,中國的統(tǒng)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春秋戰(zhàn)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nèi)涵一直發(fā)展傳承著。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wěn)定社會的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