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jiān)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 Published on:2021-09-13 17:46:32 Visited:312
包青天人物銅雕 (1)
包青天人物銅雕 (2)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后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后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后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有奏議十五卷,今存《包孝肅公奏議》(《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27冊,歷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視。
《包孝肅公奏議》幾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陳表和各種各樣的建議、意見,全面呈現(xiàn)了包拯的政治主張和他的閱世態(tài)度,尤其他關于反對增加農民負擔和精兵簡政的建議,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及現(xiàn)實意義。
城市景觀銅雕是存在于大街小巷的精靈,他們靜默在那里沉默沉靜但不孤寂。來來往往的人對他們留步賞識,或驚嘆于他們的雕刻技藝或因其展示的形象勾起自個的片片回憶。城市雕塑矗立在高樓鱗立,道路縱橫的城市中。這些城市銅雕形狀多變,形象豐盛,主題表現(xiàn)力非常強,不僅豐富了城市的精神生活,而且給擁堵呆板的大街帶來了一絲靈動,緩解了城市的浮躁之氣,讓這城市的喧囂歸于安靜,增加的人文之氣使物欲橫流的城市顯得不那么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