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diào)高雅,是我國古代香爐發(fā)展中比較少見的。 Published on:2022-07-06 08:43:02 Visited:224
三足香爐廣場景觀銅雕
三足香爐廣場景觀銅雕
宋代介休窯香爐,這尊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nèi)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只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guī)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瓷先ゴ髿飧哔F,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賞心悅目。
這尊香爐的外形的確很像新石器時代或先秦時期的陶豆器具,也與商周時代的青銅豆相似,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它與陶豆、青銅器皿有一定的關系。
陶豆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高圈足、淺缽形、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huán)太湖流域母系時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據(jù)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xiàn)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于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qū)別,這是稻作農(nóng)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tǒng)特點之一。高而穩(wěn)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古國,其中歷史文化非常豐富多彩,在古代就有了銅雕文化,銅雕文化出現(xiàn)早的時候是在商周時期。而現(xiàn)在銅雕文化逐漸演變成為我們今天的各種銅雕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現(xiàn)在銅雕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現(xiàn)代藝術家可以通過城市銅雕來傳達對城市生活文化的熱愛。城市銅雕的改造材料多樣化:城市銅雕是由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具體物質材料造成的,銅雕的制作過程就是用思維在創(chuàng)作,用材料進行實施的過程,所以城市銅雕的創(chuàng)作受到物質材料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必須在特定的范圍內(nèi)選擇自己的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反映了人們對城市銅雕的審美感受和心理特點,并反映了人們的興趣、風俗、習慣等。現(xiàn)在的城市銅雕都加入了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新元素,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