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古代銅質(zhì)輔幣,指秦漢以后的各類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國初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yīng), Published on:2021-08-24 11:50:05 Visited:249
金玉滿堂銅雕,廣場銅錢雕塑 (2)[1]
開元通寶銅錢,企業(yè)銅雕[1]
中國古代錢幣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品種紛繁,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幾千年來中國的貨幣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創(chuàng)造出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獨具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古錢幣又稱之為泉、布、帛,孔方兄等。已成為新的收藏投資熱點,不少古錢幣在拍賣會上表現(xiàn)突出。收藏和鑒賞古錢幣需掌握包括貨幣史、錢幣學(xué)、考古學(xué)、金石學(xué)及文物、古漢語等諸多知識 ,有些錢幣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實則是珍品,行家們則很容易從不太懂古錢幣價值的賣家手中獲得珍寶 。
方孔銅錢應(yīng)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rèn)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也統(tǒng)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后來的圓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huán)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xù)流通了兩千多年。
漢代所鑄的方孔錢仍稱"半兩",但重量不斷減輕。如呂后二年(前186年)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年)減到一銖以下,稱為"莢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銖錢。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銖錢,鑄文"五銖"。這種五銖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幣值較穩(wěn)定,成為我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錢幣。
城市銅雕的擺放不僅能夠起到裝飾的作用,而且一般的雕塑還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甚至?xí)蔀樵摮鞘械臉?biāo)志。城市銅雕是城市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能夠提升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在城市文化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城市銅雕能夠為我們枯燥乏味的生活帶來樂趣,能夠緩解城市的緊張和浮躁的氣氛,為死氣沉沉的城市增添了一點生機。另外,隨著雕塑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銅雕也越來越精湛,越來越完善,使得城市銅雕變得更加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