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y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fā)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 Published on:2021-08-24 16:49:19 Visited:318
李時珍銅雕 (9)[1]
李時珍銅雕 (14)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y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nóng)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y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jīng)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jīng)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jīng)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后世尊為“藥圣”。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銅雕具有時代性:每個時代都有其歷史的,獨特的時代特征。是和當時的經(jīng)濟,銅雕人物加工廠,文化,宗教,軍事,人民的追求分不開的。同時在不同的時代里,藝術的演變與成就也是不一樣的。銅雕藝術就是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了不同時代的風貌與格調(diào)。銅雕風格的演變與豐富同時也是時代演變的產(chǎn)物;人物銅雕的象征性: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人物銅雕則是以其銅雕的內(nèi)容和形式,體現(xiàn)了其所在國家及所在環(huán)境的特征。人物銅雕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為造型的銅雕藝術,人物銅雕是人類的精神產(chǎn)品,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內(nèi)涵決定這人物銅雕的形式,人物銅雕的形式也豐富著文化的內(nèi)涵。不同時期的人物銅雕揭示著人類當時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銅雕人物制作,蘊含這人類對生命極大的熱情;文化對人物的銅雕的作用,定做銅雕人物,既造成了中國唐至宋代以后人物銅雕的衰落也促成了西方銅雕隨著文化改革而不斷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