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Published on:2021-09-07 09:31:38 Visited:307
老子銅雕 (1)
老子銅雕 (2)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陳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jīng)》。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城市銅雕凝結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是一個城市的“魂”。城市銅雕作為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精神追求,體現(xiàn)人們審美理想的藝術語言之一,也必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城市銅雕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更應進一步研究城市雕塑的功能、意義、藝術品格以及她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她所包含的歷史價值、文化精神價值、藝術價值,站在城市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的高度來對待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必須意識到,只有對民族母土文化深入研究、充分認識、領悟其精髓,并且以此為本,合理吸收外來藝術營養(yǎng)而又始終保持民族自己的藝術語言特點,才可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經(jīng)典性的永久意義的城市雕塑。城市銅雕語言只有具有民族性,才會具有世界性,才會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存在且獨具魅力,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